首页>校园快讯>正文
校园快讯
例外状态下的社会治理:“龙鹏吉大”举办首期线上研讨会
作者:社会科学处  时间:2020-02-12  点击数:

【消息来源:社会科学处】近日,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了全体中国人的心,2月6日,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的“龙鹏吉大”第一期线上研讨会“例外状态下的社会治理”举办。特殊时期,青年学者们的讨论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关注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为此,“龙鹏吉大”首次采用远程视频的会议形式,体现了社科青年学者的家国情怀。社会科学处相关负责同志,哲学社会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行政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师代表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上,吉林大学法学院何志鹏教授在发言中表示,疫情扩散时期是一种社会的例外状态,是国家发展的非常时期。这种例外状态不仅对每个人的思想状态、免疫能力提出拷问,也对国家的治理能力、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提出新的问题。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反思从个人到社会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隔除弊端,提升治理水平。

哲学社会学院李龙教授以“疾病的现代性”为题,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谈起,认为现代很多疾病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现代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生的,疾病对于人的生存方式、人对自我的理解、社会的结构性变化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借鉴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一书,认为疾病往往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味,比如道德、伦理、身份、地域,乃至文明程度的高低等,在面对现代疾病,尤其是传染病这种疾病时,我们应该剥离那些附加在疾病之上的各种隐喻和象征。他认为这次疫情在多个层面给我们提出了课题,比如法律问题、新闻舆论宣传、基层制度建设、社区治理新模式以及国家动员能力和制度的执行力等问题,都需要思考。

哲学社会学院曲红梅教授以“例外状态下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旁观者’”为题,以齐泽克关于武汉疫情的文章为引子,表明我们不可能做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她表示,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伦理学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我们不应该要求普遍理性下的积极义务(即应该),而是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他人的道德伤害;二是我们从积极的方面可以更多地表达对无私无畏的奉献者的道德赞许和敬重。美德伦理中倡导的典范和榜样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影响和鼓舞。保持关切与崇敬是“旁观者”现在应该做的。

哲学社会学院张彦彦教授围绕“恐惧管理理论视角下个体面对危机事件的心理和行为应对策略”指出,恐惧管理理论的基本逻辑观点为:个体会产生对于死亡的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不安全感、不确定性和控制感缺失造成的。为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个体需要通过一些防御机制获得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同时,在隔离期间营造稳定、安全有序的家庭环境,通过对亲密关系的投入来进行恐惧管理也可以减少负面情绪。

新闻与传播学院刘鸣筝教授作了题为“非常态的舆论与流量”的发言。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她通过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网络媒体等渠道的内容,讨论了新冠肺炎发生以来,自2019年12月末到2020年2月初的舆论特点。她从舆论产生的契机、传播渠道、传播强度、舆论焦点事件和焦点人物、传播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她的研究显示出本次新冠肺炎爆发时期的顶级流量,以及次生舆论的明显迭代性和不稳定性。

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大勇教授围绕“危机中的谣言:生成、传播及应对”指出,谣言源于疫情不明产生的恐慌、权威之声缺失、传播混乱、信息鼎沸。应对谣言,须尽早拨开危机的雾障,消解事件的模糊性,及时公布真相,同时占据信息通道,由权威人士通过主流媒体主动发声,先入为主。除法律惩戒外,防止谣言传播更应着眼于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文学院宁欣副教授作了题为“生态主义视角下的灾变文艺——人不胜天、人定胜天、人天相安”的发言。他以具体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灾疫面前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表示要以科学认识为基础,调整对自我和自然的认知,重建价值观念,认识到人自身的有限性和对自然的伦理责任。

公共卫生学院崔巍巍副教授以“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及个人防控能力的提升”为题指出,重大传染疾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配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应注重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开发相关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模拟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培养公众的自我防控实践技能。

学者们表示,通过网上论坛在拓宽学科视角的同时,更明晰深化了研究的主题,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凝练了思路。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信息管理和技术维护:吉林大学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 
管理员信箱:zygl@jlu.edu.cn版权所有 2015 吉林大学
吉ICP备06002985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7302000045号

网站导航

当前访问量: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