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前言:按照中国科协、科技部对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总体部署,吉林省科协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吉林全省遴选出12位助力脱贫攻坚、献身科技事业、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的科技工作者代表,开展“吉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系列宣传活动”,弘扬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激励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豪感和获得感。

她,从吉林大学数学系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一路成长为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兼公共数学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她,就是张然。
素净面庞,眉眼间温柔与坚毅并存,初见张然,就仿若和煦春风扑面而来。此时的她,已投身数学学科26年。
自2001年以来,张然就一直在吉林大学数学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做一名好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中考填志愿的时候,父母帮我报了市里一所著名的经济类中专学校,但我的班主任一直苦口婆心地劝父母将志愿改为高中,这个决定改写了我的未来,所以我特别感激也佩服我的班主任。”那时,她知道了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更是学生们人生路上的灯塔。所以毕业后留在母校做一名教师,这是她认为回报母校培育的最好方式。
而她,也一直是这样做的。“那时候我刚刚留校当老师,所带的基地班是数学学院最优秀的班级,班里面入学成绩第一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突然就不上课了,后来侧面了解到是因为沉迷游戏了,那也是当年的学生们常出现的问题之一。”了解情况后,她与这名学生进行了几次深入的谈话,开解并引导他走上正途。“后来学生毕业的时候跟我说,特别感谢我找他聊天,引导他一步一步从沉溺游戏中跳脱出来,回到数学的世界里。现在他已经在香港的名校做教授,也是领域内非常优秀的数学工作者之一。”

张然说,这样的例子,在她从教二十多年的生涯中,不胜枚举。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在学生迷茫或者误入歧途的时候,把他们引回正道,让他们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去生活,这是让她感到最幸福的事。
“爱数分、爱然姐”,这是学生们对她的评价,学生们爱她、爱上她的课,她也爱学生们,但是在教书的过程中,她总是觉得还欠着一点火候。这时,导师的一番话让她幡然醒悟,“在这种研究型大学,你的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不能把科研丢掉,一个学术水平高的学者,才能把课讲得更有深度,更好地引导学生”。
当她意识到科研之于自己的重要性时,导师已经退休,没有可以共同探讨和互相促进的团队,孤木难以成舟。
但命运的眷顾让她在偶然间获得了去香港访学的机会,合作的学者是国际积分方程数值计算领域的著名专家。在对方的帮助和引导下,她终于找到了适合的研究方向,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在2013年左右,我的科研工作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了,在这时有一个特殊机会,需要我们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与当时带的直博研究生沟通后,决定师徒二人一同‘扑进去’”。对自己而言,去一片全新的领域开疆扩土无异于从零开始,其中的艰辛与困苦更是只有自己和学生能体会。
时间来到2019年,历经7年后,张然和她的团队终于在这个计算方法上有所突破。“科研工作经常是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可能才会有一点点的收获,但只要有收获,那就是见到了光,见到了希望,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幸福的时刻。”
近年来,她主要从事非标准有限元方法及相关软件平台的开发等研究工作。发表相关领域的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多项成果发表在计算数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她主持(含主持完成)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1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1项。同时也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青年创新奖、长春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吉林大学师德标兵、吉林大学课堂质量“卓越奖”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励计划、教育部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以她的主攻方向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的研究为基础,“现在我的团队有5位博士生,13位硕士生,我们正在协助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完成一项任务。同时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参与组织了一个以吉林大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和计算数学为依托的联合攻关团队,要让我们能够不再受国际软件的约束,发展出来一套我们国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预测软件平台。”
在投身科研工作的同时,张然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那就是做一名好老师。曾经的吉林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向她传授经验,要把1/3的时间用来教学,1/3的时间用来科研,1/3的时间用来管理,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我们从小就听老师们讲要教学相长,从教学科研的角度的话,实际上你的科研是反哺教学,同样教学也会促进科研,这两者之间会相辅相成,这些年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张然说。
这个学期,她每周都有六节本科生课程,两次研究生讨论班。从教二十余年,张然一直坚持在数学分析课程讲授的第一线,她不断研究并尝试怎样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他们打好基础,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近年来,她组织的吉林大学数学学院“以大带小”学业互助小组成效显著,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又锻炼了低年级学生的独立性。
当被问及科研工作的意义时,张然不无感慨。“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的科技创新贡献我们的力量,但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就是我们的使命还要传递给下一代,我们做科研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们从高起点来看待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和问题,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越来越好。”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多年来,张然始终以谦逊淡然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恒心以及对教学与科研的无限热爱践行着她的座右铭。(吉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