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吉大>正文
媒体吉大
吉林大学全方位构建人才梯队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新华网  时间:2021-05-18  点击数:

新华网】5月17日,吉林大学召开纪念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座谈会。会议全面系统总结和梳理吉林大学传统基础优势与特色,明确前行任务和方向,全力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教授在会上介绍,“十三五”以来,吉林大学立足吉大传统、用足内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围绕破解“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期待下发展定力需求与现有评价趋同影响下发展自信不足”之间的矛盾,发挥吉林大学传统基础优势与特色,倡导鼓励创新、包容多样的学风,努力将地缘优势转化为研究优势,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绩。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取得成绩。资深教授张文显致力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其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一文,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开展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的最新重要成果。学校累计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各类“研究阐释党的会议精神”项目11项。

第二,基础性、原创性成果产出丰硕。4部书稿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9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3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老一辈学者以深厚的学术积累承担重大项目、探究本原奥义,中坚学者以成熟的学术资质开展科研攻关、探索理论建构,新锐学者以强劲的学术力道从事创新创造、探寻思辨路径。

第三,智库建设初见成效。16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第四,交叉学科与融合全面推进。跨越文、理、医科的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成立,自主设计并开发了我国法医人类学领域第一个信息资源数据库;启动“医文交叉融合”平台建设;数据法学研究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课题立项。

第五,具有优势与特色的冷门“绝学”学科持续增强。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承担关键任务,在高句丽、渤海问题研究领域取得多项进展。

此外,吉林大学的优秀学者积极以学术服务社会。资深教授王胜今主持整理日本侵华邮政检阅月报史料,出版《铁证如山》丛书,以实证捍卫历史之真。田毅鹏教授团队参与社区干部学院的筹建和培训,编写了我国首部梳理中国特色基层社区治理方法的《吴亚琴社区工作法》。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孙正聿、王胜今,“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吴振武、王庆丰,“匡亚明学者”领军教授张全超,东北亚学院副教授赵杨等7位学者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吉林大学三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者围绕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植根中国做学问,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创性研究的重大理论创新,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冷门绝学的传承与发展等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据了解,孙正聿等资深教授是该校“理论思维讲习班”的导师,王庆丰、赵杨两位中青年学者是讲习班首期学员。讲习班以“传、帮、带”和跨学科研讨的方式促进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成长。本次座谈会的主题发言阵容也体现了吉林大学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式、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全方位构建人才梯队上的努力与成绩。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师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回信精神,在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哲理;二是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规律,重质量、轻数量,努力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的扛鼎之作,让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服务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实践;三是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中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总结时指出,近年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最宝贵的经验,一是严守思想阵地,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二是坚持党的领导,紧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航行之舵、筑牢思政育人信仰之基;三是紧扣时代脉搏,强化学校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能力;四是立足本土实践,产出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主体性、原创性学术成果;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守护吉林大学学术传统灯灯相照、代代传承。

“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推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吉大力量。”姜治莹说。(高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信息管理和技术维护:吉林大学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 
管理员信箱:zygl@jlu.edu.cn版权所有 2015 吉林大学
吉ICP备06002985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7302000045号

网站导航

当前访问量: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