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数以万计的“白衣天使”从全国各地奔赴湖北。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护士长施宇就是其中一位。她是我省支援湖北第三批医疗队的队员,曾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近日,记者与施宇进行了电话连线。采访当天,是施宇在武汉工作的第21天。过去的21天里,施宇和战友们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救治和照顾疗区的重症患者。用她的话说,作为医务人员,我能有两次为国奉献的经历是非常荣幸的。
记者:大家都知道,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非常辛苦。现在您的情况如何,工作还适应吗?
施宇:随着武汉的天气转暖,前天能达到20℃了,穿上这个防护服就是非常痛苦的,出汗。医护人员的体力消耗非常大。我们的班次是4个小时,但我得提前至少半个小时到达疗区开始穿上防护服,脱下防护服的时候还需要半个小时。医护人员提前两三个小时就开始禁食水了,紧张起来已经没有上厕所的需求了。
记者:医护人员每天需要负责哪些工作呢?
施宇:和我一批赴武汉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共有132人。我们一共分成了6个大组,12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4个小时的班次。需要输液、仪器看护,给病人配餐等。有的病人能够自理,有的病人行动不太方便,或者带着氧气、呼吸机,就由护士来喂饭,上厕所也需要护士来帮忙。
记者:在工作中,你们和患者之间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施宇:在病房里,病人看不见医护人员的面容,却熟悉我们的声音和名字。在武汉,我们这些医护人员有一个统一而响亮的名字,那就是东北人。接收病人的时候是我带着第一组进去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位患者当时属于重症,经过我们的治疗好转了,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说了一句:“东北人,杠杠的!”现在很多病人也逐渐在恢复,出院的人越来越多了。
记者:在武汉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施宇:在武汉的这些天有点想家了,第一次离家工作这么久,但每天从隔离区回到驻地,看着满屋子家乡人送去的生活物资,再吃上一口家乡的酱菜,心里美滋滋的。尤其是我们二院,自己开车过来的,一些常备的药就不用说了,腐乳、各种酱都有,让我们能够在工作的同时,吃得更舒心一些,觉得很温暖。
记者:疫情结束后,还会再来武汉吗?
施宇:在队伍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武汉。我希望有一天她们能够摘下护目镜好好看看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等到疫情过后,我一定会带上我的家人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城市。
采访手记:采访中,施宇几次哽咽。她一直在说,勒痕、不上厕所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将专业的技术奉献给武汉人民。施宇说,队伍中有许多80后、90后的姑娘剪去了多年的长发,从“小美护”变成了“钢铁战士”。大家是在逆风而行,但一定可以安全返航。
吉林日报记者 景洋